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讯(记者 李晶)11月8日,由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(以下简称“分会”)、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、武汉市教育局主办,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(以下简称“外研社”)、武汉经济开发区教育局承办的“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2025学术年会暨第六届北外比较教育与国际教育论坛”在武汉召开。
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,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、国际教育分会理事长王定华,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、港澳台办公室主任杨丹,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,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张权,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孟晖,湖北省教育厅对外合作与交流处处长梁薇,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李长庚,无锡市委教育工委委员、市教育局副局长萧晶,武汉市教育局党委委员、副局长朱俊,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韩方亮,武汉市教育局高教处(国际合作与交流处)处长胡忠巍,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党委书记、局长熊白莉,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集团(外研社)党委书记、董事长,外研社社长,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副理事长王芳,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李佐文,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副理事长杨慧文,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副理事长陈海东,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秘书长张东升等出席会议,来自全国各地的1200余位国际教育专家、学者、大中小学校长和一线教师齐聚江城,共襄盛会,为推动中国教育深度参与全球治理、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凝聚力量。
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、港澳台办公室主任杨丹通过视频为大会致辞。他指出,我们要强化理论创新,贡献中国智慧,提出更多的中国方案,助力将中国教育的经验和优势转化为教育国际公共产品;要强化政策服务,连接理论与实践,做好教育政策宣讲的宣传队和实践探索的先行者,实现从教育理论到教育政策再到教育实践的有效闭环;要强化平台作用,实现互学互鉴,促进国内外的大中小学校、教育服务机构、国际组织等深度合作,推动全球教育的理论革新与务实行动。
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于长学提出了三点认识:一是教育对外开放需要秉持人文交流理念,将人文交流的理念融入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各个环节,让教育对外开放拥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;二是学术交流是连接中外教育实践、融合不同教育理念和知识体系的桥梁,通过推动学术交流,打破知识壁垒,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同时,助力中国教育经验走出去,让中外教育在互学互鉴中共同提升;三是青少年国际理解教育是培育全球治理后备力量的重要抓手,教育引导学生以中国视角看世界,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。
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孟晖表示,武汉素有“重教兴学”的优良传统,将教育对外开放视为必答题,着力打造立足中部、辐射全国、面向世界的国际教育强市。坚持“筑平台、促交流”,拓展教育开放广度深度,推动高校国际合作、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,扩大交流“朋友圈”;坚持“强内涵、育新人”,融入荆楚文化精华,培养兼具中国灵魂与世界眼光的时代新人;坚持“勇创新、善作为”,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,完善国际化教育服务配套。
大会进行了“教育治理与领导力”丛书(第二辑)、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《语言与智能》集刊、“2025全球基础教育十大事件”等三项重要成果发布仪式。
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,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、国际教育分会理事长王定华作题为“全球教育治理的中国方案——新时代国际教育的使命与路径”的主旨报告。他指出,我们要从五方面推进全球教育治理的“中国方案”:第一,以理论深化奠定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之基。“中国方案”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,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价值理念。第二,以丰富实践拓展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宽度。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实现从“引进来”为主到“双向赋能”的跨越,从全球教育治理的“后来者”“参与者”,向“建设者”“贡献者”“引领者”转变。第三,以传播升级增进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认同度。要构建多层次传播网络,用事实数据与生动案例阐释中国教育成就。第四,以共同发展彰显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贡献度。通过精准教育援助推动全球教育公平,发挥教育在文明对话中的作用,增进国际理解,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。第五,以平台搭建共绘中国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版图。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多边国际组织发挥主渠道作用,深化与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等的教育合作,形成协同推进全球教育治理的格局。
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张权作题为“建设教育强国,推进基础教育对外开放”的主旨报告。他结合工作实际及本次大会的主题,分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与体会。一是推进基础教育对外开放意义重大。积极推动基础教育对外开放,是将中央决策部署转为具体行动的重要举措,是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必然要求,更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。二是科学研判基础教育对外开放取得的新进展。持续深化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、二十国集团、亚太经合组织、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,积极搭建交流平台,分享“中国智慧”。三是准确把握推进基础教育对外开放的重点任务。基础教育应立足自身职责,培养能够面向未来的全球治理人才,为实现中国教育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关键支撑。
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教授,国际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严文蕃作题为“锚定国际教育时代使命:AI赋能全球教育治理的新格局”的主旨报告。他系统探讨了AI技术对国际教育范式转型、价值重塑、治理创新及学校实践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。他指出,通过全球教育云平台、智能翻译、生成式AI等技术,我们可以实现教育资源实时共享、双向共创和文化共生。
美国马凯特大学大学中学融通项目主任Dr. Justin Osborn作题为“高中大学融通课程,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”的实践分享。他系统阐述了美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特征,即以资优教育为基础,通过深度与广度并重的课程体系,结合高中与大学的紧密衔接机制,实现人才的早期挖掘与系统培养。
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党总支书记裴红霞作题为“提升基础教育国际影响力的思考与实践——以石家庄外国语学校开展国际交流的实践探索为例”的实践分享。她表示,学校在国际交流路径上,创新性搭建起艺术交流、青年论坛、友谊传承、全球联盟四大平台,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国际交流机制,将中国教育经验转化为国际话语体系,提升了基础教育国际话语权。
大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集团(外研社)党委书记、董事长,外研社社长,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副理事长王芳,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秘书长张东升,武汉市教育局党委委员、副局长朱俊,北京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,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副秘书长苑大勇主持。
工信部备案号:京ICP备05071141号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
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,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
Copyright@2000-2022 www.jyb.cn All Rights Reserved.